
近日,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要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技术与装备输出高地,目标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到2027年氢能装备及材料生产企业达到30家,开通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路线,建成加氢站3座。探索绿氢在工业、储能等领域应用场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氢能产业示范应用链条。
技术创新方面,重点推动电解水制氢成套装备、固态储氢材料及装备、氢燃料电池成套设备、氢能汽车、氢能备用电源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保持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产业培育方面,积极引培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区,促进氢能产业“制储输加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及零部件本地化生产并鼓励出口。示范应用方面,建立氢能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开展场景创新,促进氢能多元化、规模化、商业化推广应用。
《计划》从技术、制造、应用、发展四个方面出发,提出11项重点任务。其中,《计划》提到以临空经济片区为核心,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港区、同翔高新城片区、同安凤南片区等作为协同区,构建“一核引领、多片支撑、多点应用”的氢能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同时,逐步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首批在临空经济片区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路线,逐步拓展至氢燃料电池环卫车、渣土运输车等市政车辆;支持在机场、港口开展氢燃料电池冷链物流车、重卡等示范应用;支持建设氢基绿色燃料加注中心,探索氢能在船舶、低空域经济飞行器示范应用。此外,还要着力拓展氢能在其他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持绿氢在厦门市半导体、高端玻璃制造、稀土冶炼行业推广应用;探索在算力中心、5G基站等高能耗设备使用氢能备用电源;试点布设氢能离网超充站,推动在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含有屋顶光伏、制氢系统、储氢系统、用氢系统的智能微网,探索培育“可再生能源+氢能制储用”一体化应用新模式,促进电能、热能、燃料等异质能源互通应用。
为加快推动氢能发展,《计划》提到要统筹规划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并建立多渠道氢源供应体系,逐步构建低成本、低碳化的多元制氢体系,与漳州、泉州等周边工业副产氢丰富地区开展合作,推动建立厦漳泉氢能走廊,发展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此外,积极开展氢能领域国际合作,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氢能领域国际联合研发,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探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砖国家开展氢能贸易,支持制氢装备、储氢材料及装备、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等核心产品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