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氢能产业迎来大爆发:企业争相布局,北京计划2023年建成37座加氢站
作者:官方 来源:华夏时报 所属栏目:财经报道 发布时间:2021-08-23 11:31
[ 导读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氢能产业走在了时代的前列。8月16日,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计划到2023年实现氢能技...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氢能产业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8月16日,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23年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京津冀地区实现产业链总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力争建设加氢站37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今年河北、浙江、天津、贵阳、宁夏等省相继出台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多家企业加入氢能产业链。

实现“从1到10”的飞跃

对于北京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上述规划是明确的。到2023年,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在津冀地区,产业链累计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2025年前,具备大规模推广氢能产业的基础,产业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产业链。 3-4个世界级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链累计实现超千亿元,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分阶段来看,在交通领域,到2023年,推广加氢站、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建设加氢站37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探索建设规模更大的加氢站商业模式,力争新增加氢站37座,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超过1万辆。

这个氢能产业计划不仅限于北京地区。规划要求统筹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建立京津冀三地氢能产业发展机制,统筹固网货运车辆置换计划和京津冀地区多场景应用。统一氢源标准,统筹部署加氢站、储运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协同低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氢能技术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氢能已成为三地产业协同合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河北省张家口市风能和光伏发电资源丰富,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的发展是独一无二的,由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生产的绿色氢可以帮助许多面临减少碳排放压力的企业实现低碳排放。雄安新区也在积极扩大氢能源汽车的使用,结合张家口等地区绿色电力的灵活供给,未来京津冀清洁能源低碳模式值得期待。

氢能产业站在风暴的风口浪尖

自去年出台氢能“十城千辆”细则以来,各地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对氢能产业链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河北、浙江、天津、贵阳、宁夏等省份相继出台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将完善当地氢能产业链生态布局,刺激区域加大投资力度。在氢能领域,共同推动国内氢能产业链快速优质发展。

与传统能源相比,氢能具有能效高、来源广、无污染等诸多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据祁海珅分析,氢能是一种可再生、可回收的能源,也被认为是未来的终极能源。氢能产业链中的制氢、储氢、氢运输、加氢、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任何环节的环节都可以创造千亿规模的市场。“十四五”时期是氢能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也是推动氢能应用的时期,氢能时代已经开启。

在行业的带动下,一大批企业打开了氢能产业新天地的大门。据开源证券统计,在上游行业中,隆基、阳光电源、国能、中石化、金通灵、鸿达兴业等企业加入制氢大军;在储氢轨道上,已经有深冷股份、中泰股份、华昌化工、中材科技和其他公司;加氢站参与者包括厚普、富瑞氢能、雪人股份、Birken Energy Conservation等公司;中游燃料电池系统中,亿华通、重塑科技、潍柴动力、大洋电机、新源动力等是首批“吃螃蟹”的企业;新源动力、神力科技、国鸿氢能等公司是电堆行业加入者,下游车企包括美锦能源、中通客车、宇通客车、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城汽车等。

但目前,氢能产业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据川财证券研报分析,氢能短期内仍需多方面突破:碱性电解水制氢难以与可再生能源直接耦合;90%以上的加氢站未得到充分利用,加氢站损失严重;资本过剩电池环节更加集中,汽车端应用较少,技术进步有限;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孤立,难以形成共同发展的力量。

祁海珅也提到,目前制氢过程基本没有问题。卡脖子问题发生在中游氢气储运中。氢气主要以高压气态、低温液态等形式储存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属性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加氢站及下游应用终端体量小、数量少、分布不均,导致氢能供需体系不完善、不完善。氢气管道基础设施几乎空白,氢气液化储存技术有待提高。目前,加氢站的投资成本是普通加油站的五倍以上。如何促进加氢站投资成本的降低也是当务之急。

“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氢能的阶段与2010年的锂电池阶段类似,仍然是整个行业的引进阶段。”根据川财证券研报分析,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规模成本的降低,氢能的商业化进程将加速。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已经在制定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布局,备受关注的氢能将很快实现突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