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发布氢能征求意见稿,设立氢能示范应用扶持资金

      2021-12-20 氢.组织

      12月16日,宁波市发改委发布《宁波市氢能示范应用扶持暂行办法》。为促进宁波市氢能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运营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宁波市发改委起草了《宁波市氢能示范应用扶持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 《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布!

      2021-12-17 氢.组织

      ​2021年12月17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规划指出,到2025年,将形成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设氢能产业技术源头、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

    • 工信部2021年第11批:氢能客车上榜数量登顶,重卡落后

      2021-12-12 氢.组织

      12月8日,工信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氢能客车和氢能重型卡车已成为今年氢车运营的两大阵营。虽然工信部公布的第11批推荐车型整体数量有所减少,但客车数量登顶的情况也是个好消息。

    • 11月氢电产业政策top10

      2021-12-07 氢.组织

      燃料电池城市群方面,上海在月初率先发布《上海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落实燃料电池车辆从购置到运营的具体奖励方案和加氢站补贴事项。势银能链挑选整理了11月十大氢电政策及重点信息,以供业内参考。11月3日,上海市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11月2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 韩国首次发布氢经济发展计划,将成为超越石油的最大能源

      2021-12-07 氢.组织

      日前,韩国总理金富谦主持召开第四次氢经济委员会会议,发布第一份韩国《氢经济发展基本规划》。截至2050年,韩国将在全国建立2000座加氢站。在这方面,韩国的氢能将占最终能源消耗的33%,发电量的23.8%,超过了石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氢的需求将达到3500万吨,占终端能源系统的5%;到2050年,氢需求将达到60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10%,产业链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

    •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浙江省加氢站布局规划研究(2022-2025年)》课题的采购公告

      2021-12-01 氢.组织

      研究内容:研判世界及我国氢能源发展形势,分析全省氢能发展现状,开展调研,结合《浙江省加快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浙江省加氢站布局规划(2022-2025年),提出加氢站发展目标、站点布局、重点任务和举措以及保障措施等。

    • 加强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辽宁省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集成系统

      2021-11-29 氢.组织

      着力开发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集成系统,支持大连建设氢燃料发动机生产基地和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区,推动沈阳、鞍山、朝阳等氢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不合格燃煤发电机组不予审批。截至203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超过50%。促进运输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科技部: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2021-11-22 氢.组织

      ​近日,科技部发布政协委员关于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建议,科技部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部署,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与智能电网、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等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继续加强可再生能源、氢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发部署,并统筹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

    • 政策支柱——德国:德国如何利用氢气实现气候中和

      2021-11-18 氢.组织

      德国正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氢的正确组合来改变其能源市场。重要的是,新政府要抓住势头,让德国成为先锋。在联邦宪法法院于2021年3月作出裁决后,这些权利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第一参议院裁定德国的气候保护法部分违宪。德国内阁随后在2021年5月制定了一揽子措施。德国的目标是最早在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2021-11-08 氢.组织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提出如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