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投稿
同济大学-鲲华科技燃料电池系统联合实验室成立
作者:官方 来源:鲲华科技 所属栏目:氢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12 13:50
[ 导读 ]同济大学-鲲华科技燃料电池系统管理与控制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于嘉定氢能港氢能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举行;该机构旨在推进燃料电池系...

1月11日,同济大学-鲲华科技燃料电池系统管理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嘉定氢能港氢能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举行。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魏学哲、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复合电源研究所所长张存满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戴海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博士后袁浩等同济大学代表出席仪式。鲲华科技董事长、总裁王亚波,鲲华科技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吴兵等一同出席仪式。

鲲华科技高级副总裁吴兵介绍鲲华科技成立两年来的发展历程。鲲华科技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坚持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创新研发和市场化应用,并已逐步成长为我国燃料电池系统的头部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二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系统鲲·运200,可覆盖150~250kW额定输出功率段,具有高集成度、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智能化的特点。鲲·运200同时采用了行业领先的平台化设计,兼顾了各关键零部件的兼容性与可拓展性,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快速定制化开发。
鲲华科技在氢能发电系统的研发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发布的第二代兆瓦级氢能发电系统鲲鸿·EM,额定功率为1MW,并可拓展至1.3MW,交流净发电效率不低于50%,热电联供综合效率不低于90%。鲲鸿·EM采用了一系列全新的架构设计,具有用户操作友好、整机发电高效、运行稳定安全、支持落地即用等特点。该系统已在客户处并网发电,投入使用。

同济大学教授戴海峰介绍了联合实验室的筹备情况和后期总体工作规划。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依托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集成匹配、动力系统控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成功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填补了我国燃料电池轿车研制空白。与企业合作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燃料电池观光车和燃料电池系统成功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相关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电源系统智能管控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新能源汽车电化学电源系统机理及特性分析、先进/智能车用电化学电源系统管理与控制两类具有基础理论难度和重要实用价值的关键问题。团队先后承担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2项重点)、10余项科技部项目/课题(含973、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其他各类省部级及校企合作项目80余项。在电池管理、燃料电池及电解水制氢领域,团队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转让专利6项,形成了完整的动力电池管理及燃料电池控制技术体系。

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揭牌后,鲲华科技总裁王亚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分别致辞。
王亚波表示,鲲华科技团队围绕氢能重卡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已有五年以上,近一年来,搭载鲲华科技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重卡完成了总里程1000万公里,单车最高里程15万公里的高强度投运。在较为恶劣的运行环境下,公司积累了大量数据,面临了很多挑战。同济大学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也是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的高校,在燃料电池领域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与技术储备。希望鲲华科技和同济大学通过此次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赋能,对现存问题展开攻关,对现有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张立军总结道,鲲华科技在燃料电池行业拥有明晰的战略定位和正确的市场研判,在资源禀赋的北方市场抢占先机,积累了大量的开发经验和运行数据。本次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对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让学校实验室直面行业的需求和痛点,有利于团队成员的成长、成才和成功;让企业借助高校资源更多元化地经营,在打磨完善现有产品的同时发展壮大。希望双方以此次联合实验室成立为契机,加强交流,交叉融合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氢启未来网:xxx(署名)”,除与氢启未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违者必究。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详情请点击下方版权声明。